66号公路(Route 66),被美国人称为“母亲之路”。66号公路东启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西至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穿越了8个州,全长约3940千米,经过了五大湖地区、密西西比河、奥扎克山地、大平原、洛基山、莫哈韦沙漠等多个地形区,一直到达西海岸边的阳光小镇圣莫妮卡。最初,它只是美国编号公路系统中普通的一员,但在它建成以后的年代里,几次发生在美国本土的重要历史事件,成就了这条传奇的公路。不是洛杉矶,也不是芝加哥,有一座你或许并不熟悉的城市,叫做塔尔萨。塔尔萨位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东北部,也是该州人口第二多城市。20世纪初,这里盛产石油,故有“世界石油之都”美誉,阿肯色河把城市一分为二,市区在河流的东侧,而石油开发区大部分都在河流的西侧。连接河流两侧的是位于11街上的一座木桥,在1915年,这座桥早已残破不堪。当年的塔尔萨郡长塞鲁斯·阿弗里,刚一上任把重建重建11街大桥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终于在1915年,新的11街大桥建成通车。阿弗里更进一步,决定推动修建一条连接塔尔萨和芝加哥的公路,用来运输石油。1927年,在塞鲁斯·阿弗里的推动下,66号公路协会在塔尔萨成立,以11街大桥为基准开始铺设道路。这条路,就是“66号公路”(Route 66)。塞鲁斯·阿弗里被称之为“66号公路之父”。1928年3月3日,世界上最早的多日赛之一在美国举办,沿着新晋落成的66号公路横跨北美洲大陆!比赛从洛杉矶开始,沿着66号高速公路穿越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跑步者将经过圣路易斯的密西西比河。然后到达芝加哥,穿过印第安纳州和俄亥俄州,进入纽约州17号公路沿线的宾夕法尼亚州,再短暂到达新泽西州,并在纽约市结束,全长3,400多英里。报名参赛的选手有200多人有50多个人坚持跑到了纽约的麦迪逊广场,其中来自俄克拉荷马的切诺基人安迪以573小时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当然,随后的1929年经济大萧条,才更让66号公路闻名美国。为了挽救美国经济,小罗斯福推行“罗斯福新政”,在此期间,修建了很多工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科罗拉多河上的胡佛大坝。有数万人挤破了头,去亚利桑那州争抢那五千个工作岗位。这些人前往亚利桑那的路,便是66号公路。 1934年,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环境灾难——烟尘碗事件发生了,这场超级沙尘暴在美国的中部持续肆虐长达10年之久,让中部大平原的农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俄克拉荷马以及附近的重灾区,许多农民只能背井离乡,迁往外地。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沿着66号公路一路向西,前往位于沙暴区以外、阳光明媚的加州。当时,加州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深入了解了这群逃荒者的遭遇和艰苦的生活,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等文学作品。斯坦贝克认为,66号公路在昏暗的沙暴中,给绝望中的农民们指出了一条求生的方向,因此他把66号公路称为“母亲之路”。在这本书获奖以及被翻拍成电影之后,“母亲之路”这个称号就正式被赋予了66号公路。在大萧条以及黑色风暴过去之后,二战爆发,66号公路成为了全国各地的新兵前往加州圣迭戈军港的主要路径之一,这批被称为“伟大的一代”的士兵们,又给这条路赋予了光荣、牺牲、保家卫国等意义。二战之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部那种异于东海岸的崇尚自由的牛仔文化也吸引着东部的年轻人,把66号公路当做追求个性独立和精神自由的途径。这些人把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艺术方式带到了66号公路的沿线,让66号公路的文化内涵更丰满、更多元、也更现代。不过,当高速公路大规模发展后,66号公路在交通上的地位逐渐下降,并在1985年被正式从道路系统中除名。直到1989年,致力于保护和继承这条公路的“伊利诺伊66号公路联盟”成立后,它才作为“历史66号公路”被重新发现和定义。1999年,这条象征着美国精神的传奇公路正式被列入保护清单,又重新回到地图上。作为跑者,你一定看过《阿甘正传》:在空旷而荒芜的西部公路上,阿甘孤身一人在奔跑,他穿过迎风飞舞的麦田,穿过乡村小镇冒着气泡的小酒馆,暮色笼罩这条写满勇敢和奇遇的西部公路上,阿甘独自穿越了66号公路。
现在轮到你了!去美国66号公里发源地塔尔萨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