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内含全球半程赛事合集!
知行合逸 2019-12-18 13:42:08
去”欧洲的耶路撒冷“萨拉热窝!跑一场与众不同的马拉松!

在讲述这场马拉松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段历史:


1914年6月28日,伴随几声枪响,奥匈帝国王储及夫人斐迪南大公夫妇中弹身亡,巴尔干半岛这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被枪声所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这座城市在近百年来千疮百孔。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萨拉热窝一度十分时髦,是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都市,走在世界最前列:1885年它成为欧洲首个、也是全世界第二个全天运行路面电车的城市( 第一个是旧金山) !然而不幸的是,一战战败,这片土地建立起南斯拉夫王国;二战战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建立,1984年,萨拉热窝还举办了冬季奥运会;19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成立,首都定为萨拉热窝。



然而,在此之后萨拉热窝这个名字却更加频繁的出现在电视新闻里,充斥着血腥和暴力。波黑这个国家主要有三个民族: 塞尔维亚族(塞族),克罗地亚族(克族),早年皈依穆斯林的穆族。南斯拉夫解体后,穆族和克族仗着人多搞全民公投,宣布独立,而同在这片区域内生活的塞族人则要求归属塞尔维亚,于是内战开始,史称”波黑战争“,近20万人死于战乱之中。而自1992年4月5日塞族共和国军队开始围困萨拉热窝部分地区,一直到1996年2月29日,持续44个月的萨拉热窝围城由此成为现代历史上对一座城市最长时间的军事围困事件。



1995年,《代顿协议》签署,波黑形成两个政治实体: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国家有两套行政,法律,和金融系统。总统每八个月由三族之间轮流坐庄。也有着各自的首都。这其中,波黑联邦的首都就是萨拉热窝。而塞族共和国在法律上的首都叫做东萨拉热窝( 注意,这并不是萨拉热窝哦) ,实际上的首都是巴尼亚卢卡。



近百年的磨难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进入21世纪之后,复兴重建的萨拉热窝,重新成为旅行者聚焦的热点。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在“世界都市”排行榜中将萨拉热窝排在第43位,这个名次要高过同样是前南斯拉夫诸国各个观光都市,萨拉热窝还被列入2010年最值得去旅行的十大都市之一。2011年,萨拉热窝获得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的提名,是唯一获得提名的欧盟以外的都市。而2012年3月,萨拉热窝战胜了全世界其他100多个都市,被旅行博客Foxnomad评为“最佳旅游都市”。



而即将在这座城市举办的马拉松——萨拉热窝半程马拉松,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萨拉热窝被称之为“欧洲的耶路撒冷”,以它其宗教多样性闻名于世,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数世纪以来都共存其中,直到20世纪后期为止,萨拉热窝都是欧洲仅有的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和犹太教堂可以比邻共存的大都市。而这场萨拉热窝马拉松的特点就是,你将看到许多戴着头巾、穿着长衣长裤的穆斯林女性跑者!



为什么说独特?知行君为大家介绍过很多中东、泛中东地区的马拉松赛事,比如伊朗、阿联酋、阿曼等等,然而在这些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马拉松比赛中,单看马拉松的赛道照片,你却很难在其中看到穆斯林女性跑者,让你不禁想问,当地的女性跑者都去了哪里?!


而萨拉热窝一半的穆斯林人口,在马拉松比赛中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萨拉热窝半程马拉松赛始于2006年,旨在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鼓励参与者努力实现自我突破,而这,大概就是穆斯林女性跑者喜爱参加这场马拉松的原因吧!



在很多人的眼中,充满宗教意味的头巾意味着性别压迫、歧视和落后,不过也有不少穆斯林女性认为,“当我戴上头巾,人们就不会评判我的外表,而会更多地关注到我的性格和智慧,这是真正的解放。对我来说,这才是女性主义的体现。”,头巾意味着谦逊,得体与尊严。究竟如何,参加这场马拉松,你也许会有不同的判断!



奥斯曼土耳其统治这里长达500年,给这座城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城里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扑鼻而来:尖尖的宣礼塔,土耳其式的绿色园顶,裹头巾的穆斯林妇女……仿佛置身阿拉伯世界。然而出老城往西,走不了几个街区,又是一番光景:高耸入云的宣礼塔与天主教耶稣圣心教堂,东正教圣母诞生教堂、犹太教堂只有数百步之遥,让人不由生出无限感叹!而在这其中奔跑的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热映,让当年的很多中国人都怀有瓦尔特情结。而香港歌手郑秀文的那一曲《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传唱许久,然而,对于跑者来说,用脚步感受如此真实绚烂的萨拉热窝,才最重要!



顺便说一句,波黑是继塞尔维亚之后又一个对持中国普通护照真正免签的欧洲国家,去波黑,说走就走哦!


立即报名